原名為「香蕉棚」,屹立於高雄港近半世紀,現為高雄市歷史建築之一。50年代台灣香蕉大量出口日本,賺進大筆外匯,當時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幾乎全由高雄港包辦。初期沒有任何特殊設備以供存放,將香蕉露天堆置,任其日曬雨淋,為提昇香蕉品質及因應香蕉生產數量遽增,於民國52年,在三號碼頭擴建了一棟雙層香蕉棚,其為配合早期裝置香蕉竹簍之堆疊方式,主體建築的柱距較一般倉庫來的密集,又因香蕉存放空間講究通風,則以露天方式建造,為高雄港唯一一座開放式的倉庫。
香蕉碼頭依山傍海,地理位置獨特,正對高雄港第一港口,隔海與旗津為鄰,北有西子灣、壽山,東有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及鹽埕老街,碼頭內部空間一樓為台灣特色伴手禮、香蕉故事館、主題式商店及國際郵輪進出關口,二樓則為獨一無二的海景宴會用地,並備有免費停車場,在先天的優勢及多元的規劃下,成為今日高雄觀光碼頭的新指標。
延續駁二特區之藝術品特色,左代表碼頭苦力
(有著迷人的股溝唷!)右代表台灣蕉農
自民國60年後台蕉染上黃葉病,大面積蕉田毀損,外銷日本市場嚴重衰退,歷經30年乏人經營。近年來市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,河邊餐飲標下經營權,整建重現當年榮景。
高雄縣旗山運蕉到碼頭,民國52年香蕉1年有1億5000多萬元外匯收入,僅次於台塑、南亞外銷收入,年外匯佔台灣1/3。當年每株蕉年收成台幣近200元,6株香蕉樹相當於現在1套數十萬元「亞曼尼」(ARMANI)西裝,公務員當時月收入是台幣50元,蕉農比公務員還有行情。
香蕉棚鐵道遺趾的說明~
目前假日遊客還蠻多的,香蕉碼頭有無料的停車場,停車不是問題,假日有時會舉辦音樂會…一些活動,有機會的話,可以利用假日來走一走,還蠻有趣的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